歷史沿革

過去在日本,曾有過人們賭上性命與領地,憑藉著武力在各地發動戰役的時代。該時代稱為「戰國時代」,期間的事件和人物,至今仍為眾多日本人所熟知,並會成為電影、電視節目的主題。犬山城即是在這番戰亂中興建而成,由於地處要隘,城主的交替朝遷市變。此外,包括目標統一亂世的織田信長、成功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、開創太平盛世的德川家康在內,這些戰國時代代表性武將的發展,也使犬山城成為了時代更迭的征戰舞台。

日本的城池,是在諸時代因應各地區的戰鬥方式所打造問世。日本從朝廷主導的時代,走過武士當家的時代,隨後進入了昇平時代。以下將會為您介紹,日本城池與犬山城在此些脈絡中的歷史沿革。

  • 時代沿革
  • 日本城池與犬山城的歷史

舊石器時代

日本群島仍與歐亞大陸毗連,人們使用石器,靠狩獵和採集維生。

  • 約36000年前

繩文時代

人們在各地定居,聚落開始成形。

  • 約13000年前

彌生時代

稻作比重提升,人們已可儲藏稻米,但也導致聚落間因土地、水、農作物爆發戰事。

在戰事頻頻之際,據信邪馬台國的卑彌呼以女王身分統一了天下。

  • 約2500年前

日本各地皆有發現名為「環壕聚落」的聚落遺跡;聚落外圍環繞著溝渠、土堤(土壘)、圍牆,用以提防敵人進攻。這被視為日本城池的淵藪。

古墳時代

在大和地區(奈良縣),「大和政權」站穩腳步,整合了各地領袖。

  • 300

據說各地曾築有圍著護城河的宅邸。咸信是各地領袖用以防禦自家房屋的構造。

飛鳥時代

大和政權在飛鳥(奈良盆地南部)建造皇宮,成為實質性統治日本的王朝(朝廷)。

  • 600
  • 700

由於跟朝鮮半島間有著緊張關係與外交關係,從九州至瀨戶內海一帶,山巒和丘陵上曾築有包圍著連續城牆(土壘和石牆)的城池,人稱「古代山城」(朝鮮式山城)。

另一方面,在東北地區,大和政權為了平定不服從的群體,曾在政廳(公務機關)外圍打造方形的圍牆設施,稱為「城柵」。

奈良時代

此時期在奈良建設了都城(朝廷所在之處)「平城京」,以律令(法律)奠定國家和社會的基礎。

平安時代

此時期遷都至京都的平安京,邁入公家社會(「公家」指效力於朝廷之權貴及官員)的全盛期,是為太平時世。不過,地方農民的不滿聲浪漸強,最終集結成武裝團體(武士團);武士團的軍事力量勝過朝廷權威。其中平清盛所領銜的平氏尤是主權在握,但其後遭源賴朝所領軍的源氏所覆滅。

  • 800

鎌倉時代

源賴朝滅亡平氏後,以鎌倉為大本營建立武家政權(鎌倉幕府),與京都的朝廷同時並立。然在賴朝死後,過往為幕府效力的家臣間陸續引爆激烈的權力爭執,幕府逐漸喪失向心力。同一時期,朝廷也面對著皇位繼承的問題;後醍醐天皇為了收復朝廷權力,動身討伐幕府。在這場戰役之中,幕府因重量級家臣足利尊氏叛變,最終遭到滅亡。

  • 1200
  • 1300

南北朝時代

鎌倉幕府滅亡後,後醍醐天皇令朝廷主導政事(建武新政),但在武士的反抗下遭足利尊氏等人擊潰,逃往吉野(奈良縣)。另一方面,尊氏則擁立光明天皇,以京都為總據點,推行武家治理方針。此後,吉野的南朝便與京都的北朝相互對立。最終,各地的武士團也釀成勢力爭霸戰,這場大亂共持續了數十載。

此時代漸漸出現稱為「山城」的城池,可利用山區等顯要地形,使敵軍難以靠近。據信一切的濫觴,是後醍醐天皇等反幕府勢力在山區築城固守,一面與幕府軍對戰,最終以少數部隊勝過了大軍。

至於進攻方,則逐漸懂得避免強力進攻,更常轉而構築數個城寨(小規模的城池),一面等候援軍,向固守方展開持久的攻城戰。漸漸地,城池不僅用於防禦,也開始被築為軍事據點。

室町時代

在南北朝僵持之際,足利尊氏之孫足利義滿,在京都的室町打造了稱為「花之御所」的宅邸,在該處理政務,使室町幕府名實相符地誕生。接著,義滿透過強大的政治力量,使南北朝合併統一。武家政權就此凌駕於天皇和公家之上,武士成為日本的統治者,將軍和統治地方的領主(大名)聯手,政局步向穩定。

  • 1400

南北朝的動亂平息過後,各城主開始離開生活不便的山城,改在平地打造宅邸。這類館邸不具軍事優越性,是仿造政治性權威象徵「花之御所」(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豪宅)的產物。

(戰國時代)

不過,在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遭人暗殺後,將軍的凝聚力量跌墜,重量級大名爭奪主導權等,導致地方大名和農民也被捲入其中,演變成兩大派系的戰事(應仁之亂)。這場戰亂持續長達11年,京都因成為主戰場而荒廢,幕府也力量漸失。接著,各地獨攬統治權的大名,與其周遭的大名相爭,並逐步擴張領國,成為統一廣大地域的權力單位。

於此之中,織田信長差一點就成功統一天下。信長生為尾張(愛知縣西部)西南部一位地方大名的嫡長子,他甫繼承家業,便出兵拿下駿河(靜岡縣)的今川義元,並與三河(愛知縣東部)的德川家康結盟等,漸次鞏固其在尾張的支配力道。他擊敗犬山城的織田信清,統一了尾張。其後,信長滅亡美濃(歧阜縣)的齋藤氏,以歧阜為據點,一步步擴張勢力。接著,信長將失去實權後在各地漂泊的足利義昭迎入京都,封為將軍,令幕府再度興起。然而,義昭卻違反信長之意擅自為政,最終召集其他大名試圖扳倒信長,因而遭逐出京城。

  • 1500

當戰亂漸成常態,有別於前段時間的館邸,人們又開始打造可在戰爭期間固守的城池。據說此時出現了許多利用山區斷崖峭壁等地形的山城,但在平地,不僅河川,包括沼澤、池塘、濕地等自然界的險要環境,都被充分用於城池建設。

此外,戰爭規模也日漸擴大,除了用作大名(領主)日常居城的「主城」之外,領地內的要衝、國境附近也開始建設稱為「支城」的輔佐性城池,城池的數量與規模持續擴張。一說指出,此時期的城池數量曾經多達5萬座。

1537犬山城建城

據說犬山城是由織田信長的叔父織田信康,在遷移木之下城(咸信當時築於犬山城南南西,現今市役所附近的愛宕神社一帶)的城郭後興建而成。

1565織田信長進攻

信康追隨著織田信秀(信長之父)出陣,在赴美濃(岐阜縣)攻打齋藤道三的戰役(稻葉山城之戰)中死去,其子織田信清因而當上城主。信清曾短暫臣事信長,但因領地分配問題再次對立。接著,據傳信長於1564年率6000兵力攻向犬山城,並於城下放火。信清在讓出犬山城後逃亡至甲斐(山梨縣),信長取得勝利,戰事劃下句點。
其後,曾任信長家臣的池田恆興當上城主。

安土桃山時代

信長驅逐義昭後,在京都附近的安土地區興建宏偉的城池(安土城);他逐漸令各地大名俯首聽命,卻遭其家臣明智光秀襲擊,在京都的本能寺殞命。

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承其衣缽,統一了天下。秀吉伐倒主君之敵光秀,確立了信長繼承者的地位。其後,秀吉欲建設大阪城,但遭到信長次男信雄抵抗。信雄找來信長昔日同盟德川家康助陣,在濃尾的國境與秀吉對峙(小牧.長久手之戰)。戰事持續超過半年,家康與信雄軍原本較占優勢,但秀吉與信雄講和,家康也跟著撤軍,戰事劃下句點。其後秀吉在僅僅8年間成功一統天下,建構了穩定的統治體系。

然在秀吉死後,德川家康違反秀吉所定下的規範,攬權專政、日漸強大。面對此況,石田三成等人為維護法統而舉兵討伐。家康得知此事,也命反對石田的眾大名出兵,討伐三成。兩軍在關原(岐阜縣)對峙(關原之戰)。據信三成軍(西軍)兵力約達8萬4000人,家康軍(東軍)則約7萬4000人,是為一大決戰。然而,三成軍卻相繼出現武將叛變、武將拒絕參戰等情事,持續數鐘頭的戰役,由家康軍的壓倒性勝利拉下帷幕。

以織田信長所建設的歧阜城(1567)、安土城(1576)為首,巨大天守、高聳石牆、寬廣護城河漸漸成為城池的一般配備。不僅如此,大多數城池都建造了圍有護城河等的城前市鎮,稱為「外郭」;城池已然成為政治中心。天守是之中的象徵建築,興建巨大的天守,也可用來明示權力和經濟能力,以至於毋需開戰即可解決爭端。

信長所孕育出的城池型態,其後由豐臣秀吉、德川家康所傳承,逐步發展為現今城池的樣貌。

1584成為小牧.長久手之戰的首戰舞台

秀吉軍占領犬山城一事,引爆了小牧.長久手之戰。當時,原犬山城主織田信雄的家臣中川定成,因伊勢爆發戰事而率兵出征,守備正處於薄弱狀態。就在此時,原應臣屬信雄的池田恆興轉投秀吉旗下,當過城主的他,自犬山城的北側盲點──木曾川渡河後入侵城內,攻下了犬山城。在犬山城戰役勝利後,秀吉入城,與在小牧山城布陣的家康持續對峙,但最終雙方因軍力疲弊無奈談和,戰事終結。其後,犬山城歸還織田信雄。

1600關原之戰前哨戰的最前線基地

時任犬山城主的石川貞清(光吉),也曾是秀吉的舊臣,因此隸屬於石田三成的西軍。但在尾張國內,清洲城的福島正則卻效忠了德川家康的東軍,導致犬山城成為西軍的最前線基地,援軍大批入駐以加強防守。不過,在家康重臣井伊直政的謀略之下,該批援軍的武將轉投東軍,城主貞清在不得已下撤出,吃下敗仗。
其後經過美濃、岐阜城的戰役,東軍一口氣攻上關原。對戰後,家康陣營的小笠原吉次進入城內。

江戶時代

德川家康在贏得關原之戰後確立霸權,以江戶為總據點,樹立了武家政權(江戶幕府)。接著,他向敵對的家臣、不服從幕府的家臣降下嚴懲,剝奪領地、身分以殲滅各家,藉由充滿武力的權威,逐步管控家臣。幕府在對戰豐臣家(大阪之陣)時將之消滅,其後頒佈法令《一國一城令》、《武家諸法度》等,對家臣的管轄日益強硬。

不過,當民眾苦於領主的武力統治,武裝起義反抗,本就不算罕事。此外,因幕府清算主君而失去效力對象的武士(無主武士)使得治安惡化,也導致反幕府事件更加容易擦槍走火。

為此,幕府改正了過往的武家價值觀,不再透過威武恫嚇,轉而重視禮儀,以求維繫階級秩序。其後,國家(幕府)數度跨越了自然災害和饑荒,變得比從前更加守護民眾。就這樣,人稱「德川和平」(Pax Tokugawana)的太平時代降臨了。

不過,向來只與特定國家進行貿易的幕府,承受著歐美各國要求開國的壓力,產生了大幅動盪。幕府為迴避戰爭而同意開國,但某些武士對於此種姿態感到不滿,漸有人士積極主張擊退異國,且應打倒軟弱的幕府。接著,攘夷志士在長州(山口縣)和薩摩(鹿兒島縣)與歐美軍隊爆發交戰情事(下關事件、薩英戰爭)。兩場戰役皆吃下敗仗,使眾人痛切體會歐美強大的軍事能力,而將方針轉向倒幕。

將軍慶喜遭倒幕派逼至窮途末路,為了避免內亂,同意將政權歸還給朝廷(大政奉還)。不過,倒幕派深怕慶喜攬權再起,因而發動政變鎮壓朝廷,宣告設立新政府(王政復古大號令),同時也決議慶喜應歸還領地、辭去內大臣官職(辭官納地)。不出所料,反對此事的舊幕府軍與新政府軍兩相交戰(鳥羽.伏見之戰),戰事一路延燒,直到舊幕府軍在函館的五稜郭投降為止(戊辰戰爭)。

  • 1800

關原之戰後,由於需分配領地與獎賞,全國興建了大量的城池。據說現存城池幾乎皆是當時建造之物。

不過,大阪之役過後,幕府頒布了稱為《一國一城令》的法令,規定每個令制國只允許擁有一座城池,其他城池皆須廢除。此外,法令《武家諸法度》不僅不容許建設新的城池,哪怕是領主的日常居城,除修復外的新興工程也都一併禁止。

就這樣,日本城池的數量開始劇烈減少。

1617成瀨氏獲授犬山城

據信,尾張德川家的重臣成瀨正成在獲授犬山城時加諸改良,創造出了現今天守的樣貌。此後,成瀨家一路擔任城主直到幕末。

明治時代

在與舊幕府軍對戰期間,新政府發佈《五條誓文》,宣告由天皇主導國家的新政治基礎;江戶改稱東京,年號改為明治。此外更將東京定為新首都,天皇和政府雙雙遷入。接著,新政府實施「版籍奉還」,令眾大名將土地和人民交還朝廷;並推行「廢藩置縣」,將藩廢除,劃設府縣;另外也自中央派遣府知事、治理縣的縣令等首長,逐步樹立行政體系。

另外,過往公家和藩主曾被列為華族,武士則列為氏族,跟農民、鎮民等平民有所區別;此時的社會則逐漸邁向平等,幾乎不再受階級制度所限。在短期內尚可看見武士如過往般在腰間插著雙刀,但其在外觀方面的特權隨後也遭廢止,除在特別場合外禁止持刀(廢刀令)。

  • 1900

在實施「廢藩置縣」政策後,各地的城池成為國有財產。用作軍事基地的必要性城郭,與不必要的城郭區別開來,分別交由陸軍和大藏省(當時最高財政機關)管理。接著,各城池因建造兵營的需求而遭破壞,或被售予地方政府,變成了學校或行政機關,數量又一次逐步減少。

1871拆毀天守外的所有部分

在廢藩置縣的政策之下,犬山城歸為愛知縣所有,除天守外的幾乎全數建築物皆遭拆除。有數個結構體在拆除後向外分售,矢來門移建至扶桑町的專修院東門;黑門移建至大口町的德林寺;松之丸門移建至一宮市的淨蓮寺;稱為內田門的城門則移建至瑞泉寺,留存至今。

1891濃尾大地震導致天守半毀

規模8.4的「濃尾大地震」導致天守半毀,蒙受嚴重損傷。為此,縣政府在1895年以負責修繕為條件,將犬山城轉讓給舊藩主成瀨家。成瀨家與犬山町民眾透過募款,順利修復了犬山城。

大正時代

昭和時代

1940年代尚曾保有20座城池,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下燒毀、倒塌,現存的天守僅剩下弘前城、松本城、丸岡城、犬山城、彥根城、姬路城、松江城、備中松山城、丸龜城、松山城、宇和島城、高知城等12座。

1952列入國寶

1935年,戰前法律《國寶保存法》曾將犬山城列為國寶;戰後,1952年時根據《文化財保護法》,犬山城再度列為「國寶」。

1965解體修繕完工

1959年伊勢灣颱風(臺灣稱「薇拉颱風」)對犬山城造成損傷,自1961年至1965年間,犬山城執行解體修繕工程。在解體修繕的過程中調查得知,犬山城最初是先建造了雙層的櫓,在其上承載瞭望塔,再於瞭望塔的基部施加唐破風等,經過了大幅的改造,才成為現今所見的模樣。

平成時代

  • 2000

2004移交「犬山城白帝文庫」管理

犬山城曾是全國唯一由個人持有與保存的城池,2004年轉由「財團法人 犬山城白帝文庫」(現為公益財團法人)持有,直至今日。

現代

犬山城是國家重要文化財。管理此城的犬山市,除了接待每日訪客、清掃等日常維護工作,以及24小時不間斷的保全工作外,尚會視需要修繕與保養,以求將犬山城今日的樣貌完整流傳後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