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戶時代

德川家康在贏得關原之戰後確立霸權,以江戶為總據點,樹立了武家政權(江戶幕府)。接著,他向敵對的家臣、不服從幕府的家臣降下嚴懲,剝奪領地、身分以殲滅各家,藉由充滿武力的權威,逐步管控家臣。幕府在對戰豐臣家(大阪之陣)時將之消滅,其後頒佈法令《一國一城令》、《武家諸法度》等,對家臣的管轄日益強硬。

不過,當民眾苦於領主的武力統治,武裝起義反抗,本就不算罕事。此外,因幕府清算主君而失去效力對象的武士(無主武士)使得治安惡化,也導致反幕府事件更加容易擦槍走火。

為此,幕府改正了過往的武家價值觀,不再透過威武恫嚇,轉而重視禮儀,以求維繫階級秩序。其後,國家(幕府)數度跨越了自然災害和饑荒,變得比從前更加守護民眾。就這樣,人稱「德川和平」(Pax Tokugawana)的太平時代降臨了。

不過,向來只與特定國家進行貿易的幕府,承受著歐美各國要求開國的壓力,產生了大幅動盪。幕府為迴避戰爭而同意開國,但某些武士對於此種姿態感到不滿,漸有人士積極主張擊退異國,且應打倒軟弱的幕府。接著,攘夷志士在長州(山口縣)和薩摩(鹿兒島縣)與歐美軍隊爆發交戰情事(下關事件、薩英戰爭)。兩場戰役皆吃下敗仗,使眾人痛切體會歐美強大的軍事能力,而將方針轉向倒幕。

將軍慶喜遭倒幕派逼至窮途末路,為了避免內亂,同意將政權歸還給朝廷(大政奉還)。不過,倒幕派深怕慶喜攬權再起,因而發動政變鎮壓朝廷,宣告設立新政府(王政復古大號令),同時也決議慶喜應歸還領地、辭去內大臣官職(辭官納地)。不出所料,反對此事的舊幕府軍與新政府軍兩相交戰(鳥羽.伏見之戰),戰事一路延燒,直到舊幕府軍在函館的五稜郭投降為止(戊辰戰爭)。